金砖艺术家系列二:主会场雕塑、装置,古瓷篇

一、艺术品陈设总述

本次会晤主会场艺术品陈设的总方针是:围绕“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的主题,从世界格局着眼,以展现大国形象、文化自信和地方特色。

依据承办城市厦门提出的“自然、协调、节俭”方针,去粉饰、轻装饰、重文化,以传播中华精神为要,彰显、活化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从地方特色到国际风范,从传统传承到活化与发展,从民族精神到全球文化认同,得到最鲜活的展现。

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以国际性眼光,站在国家高度,邀请各艺术门类、各流派、各年龄段、世界各地的华人艺术家参与会议空间艺术品创作,以多维立体的表现出华人艺术家的最高创作水平。艺术家有古今前辈大师、当代艺术主力军。包含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位置、对艺术史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各艺术流派的创始人、推动者;各大美院院长;国家美术馆馆长;画院院长;文联、美协、书协主席;以及本领域有引领性的青年艺术家;福建尤其厦门艺术家等。

作品表现形式不夸张,画面内敛,语言风格独特,代表艺术家最高水平。选择艺术品首先是开放的,前沿的,国际化的。开放性也是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前提。只有开放才能走出去和请进来。其次是传承与发展,包括两个层面。艺术品要体现中国的优秀传文化,反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比如中国宋瓷。同时,还要以符合我们时代的形式语言,以此活化传统,只有通过当下国际化的语言,才能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推介和被认识。再次,作为万国之城的厦门,艺术也是多元共存的。 作品类型从油画、国画书法到当代水墨,宋瓷到雕塑、装置,其手法从写实、写意到抽象。

 

 

二、艺术作品的分区主题演绎

 

针对会晤空间不同的功能需求,通过不同主题和运用不同元素,使艺术品陈设与空间相契合。按照会场功能,主要分为迎宾区、会议区、宴会区三大核心空间和工商区版块,艺术品在精神层面上把握主题,不宜写实叙事宣传画风格。

迎宾区——以“海”为主要创作元素

1、海是“众川汇海”的结果。比喻各国宾朋汇聚中国厦门。

2、海的交流互渗寓意:五国都是海海相通,文化与贸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遍世界各地。

3、通过不同艺术家的艺术表现手法,演绎“水”的不同气质。君子之交、滴水穿石、吐故纳新、上善若水,无处不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特有精神。以“海”为创作元素,代表“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和新兴金砖国家的活力。体现了海洋文化、海的精神、海之包容等精神文化内涵。

4、也配合China瓷(五大名窑+福建建窑),有列阵式的礼仪感。

会议区——以“山海”为主要创作元素

1、 作为会晤空间的核心区域,以“山海”为主要元素,对“山与海”的精神进行了多元化的呈现。山海融通,合和相生,来呈现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山水精神。福建是山海之地的典型,仁山智水,山海互相滋养。

2、 山海是“合作共赢”的艺术载体,山的笃定可靠,海的活力进取,两者相辅,知行合一、天人合一。

宴会区——以“花”主要创作元素

宴会区是一个相对轻松、升华情感的重要区域。“花园城市”的厦门,以植物花卉来喻示人格性情和心怀世界的胸怀。

各国国花,所谓“一花一世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互相尊重理解,全人类携手共创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

 

 

上一篇关于金砖国峰会会场的艺术品陈设介绍,讲到了“山海”元素的绘画作品。山海元素是指会场迎宾厅和会议厅所使用“海”、“山海”为主要创作元素的作品。本篇接着介绍“山海”元素的雕塑、装置、古瓷作品。

雕塑、装置

以下内容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

 

作品名称:《浪如青山》  尺寸:高83cm,直径22cm

材质:文君瓶

作者:白明  中国美协陶艺秘书长、清华美院陶瓷系主任 

以瓷瓶为载体,绘山水图。登高望远,群山在光影里层次递进,峰峦起伏却如水浪般情态灵动。由此将山化为浪形涌动,或浪涌起成为山形起伏。动静之形、柔坚之体在不同的视觉与层面里竟是形貌互换,仪态相通,内涵一致。。作品将今天艺术家对山水的认识装饰化的置于新式瓷瓶上,使“器容山河,浪漫东方”呈现出新意境。艺术家将有动静之形的图像,与承永恒静美的瓷器结合,来源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庄子的“撄宁”之哲学观。

 

作品名称:《中国风景》  尺寸:31×320×18cm

材质:金属

作者:陈文令 著名艺术家 

作品以传统符号的山水奇石、梅花、古塔,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象。是中国人以独特的观察方式所表达出来的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作品应用了高科技感的不锈钢材质,反射出周边环境的影像。并使其扭曲成毫无真实感的幻想。这也是一种紧张冲突和融合共生的矛盾关系。作品中历史与现实、抽象与具象、幻想与现实互相冲突,互相投射而又同存一体,突显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解构与重建,传递与融合。这是艺术家对历史和文化重建与复兴的一个图形化探索,试图对艺术创作与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与历史意识联系在一起,以强调精神依托与人文关怀。

 

作品名称:共同体  尺寸:131×96×55cm

材质:铸铜

作者:陈文令 著名艺术家

作品受启发于中国古老石拱桥,从形制上讲,“石拱”的造型功能学和形式美学都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创造。艺术家试图找到转换石拱的形式架构,并成为一种新雕塑语言的艺术路径。从文化喻意上讲,“桥”具有可泛指在一切层面连结沟通的功能,包括心灵之桥、文化之桥等。艺术家从桥的造型和文化指代找到灵感,创作出《共同体》这件雕塑。作品是以世界雕塑史上的若干经典名作,尤其以中国汉马造型为主体重新建构一件具有当代理念和形式的雕塑作品。从而使一些历史遗存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个人和民族都无法回避国际化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浸染和影响。当代艺术作品更强调一种艺术的国际化语言,强调一种艺术最大化的共享性、共通性和普适性。共同体把人类的所有文明看成是一个共同的整体,看成是一座人人都能通行的文明之桥。

 

 

作品名称:《书写山水》  尺寸:290×200

材质:玻璃屏风

作者:崔宪基 韩籍著名艺术家 

本作品以玻璃屏风为载体,以透明的材料作为似有似无的界限,承载正反、阴阳等多重概念。通过刮、擦、磨等手法来表现层次的重合实现多维度的视觉化表现。狂草的书体除去其意只取其象,提炼为纯视觉气场的主观体验,这是在探索一种以当代新东方文化意境来抵达中国传统艺术精粹的途径。

 

 

作品名称:《融》  尺寸:34×92.5×14.5cm 

材质:玻璃

作者:戴舒丰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玻璃艺委会会长 

玻璃是流动的固体,又是交互融合的液体;作品利用玻璃材料本身的特质游走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变化,正在融化的冰川和蓝色的海水的交互映照,作品展现自然的壮阔美好,正在消融的冰山体现国家间文化贸易隔膜的和解,融冰之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国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就是消除国家间的文化和经济贸易隔膜,需要大国的引导和带动,使冰山融化成蔚蓝的大海。

 

 

作品名称:《近石》  尺寸:68×40×30cm

材质:汽车废金属

作者:邓国源 天津美院院长  

本作品为邓国源用碾碎的汽车金属残骸构成假的赏石,用转译与虚拟的方式追问后工业社会下人与自然的生存现实。新媒体时代,每个人的虚拟世界开始介入生活,这件作品对经典图像的反思和对现代景观的质疑与再造,包含了对环境污染、山水人文情怀、古典美学传承等具象问题的关注。这件作品的意义在于假赏石是虚拟的,对虚拟的虚拟又是什么?世界就是在这个质疑中走向了一个最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用对后工业化的超越,揭示一个“山水社会”的到来,而艺术再次充当了先锋。

 

 

作品名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尺寸:39×45×10cm

材质:金属

作者:郭工 著名艺术家 

作品将200多片不锈钢片叠加在一起,雕刻成自然山石肌理,并将其中一个横截面切齐,打磨成为镜面。不锈钢镜面在反射其它物像之时即显现又隐藏了自身,它显现的是被文明与时代趣味邀请并广泛应用的光泽与质感,隐藏的是它作为金属物质的一般性。而这件作品同时呈现了它的两个方面,并强调了人为的全部努力,时代趣味和原始质料的意味都是人为的结果。 

 

 

作品名称:《石头记》  尺寸:75x30x30cm

材质:纸

作者:李洪波 著名艺术家、中国美协实验艺委会委员 

作品以废报纸粘合、切割、打磨、雕琢而成。报纸特有的灰色与太湖石的物理颜色极为接近,但报纸柔软细腻的质感却可以令观众在拉伸这件作品时体会到迥异于过往经验的触觉感受。作品的抻拉、聚散、起伏、转折所导致的变异与化生,为观者呈现出不可预知的画面,同时也阐释着当代装置艺术所具有的互动性及其一直探索的媒材意义和空间关系。

 

 

作品名称:《听海》  尺寸:73×93×33cm  

基座:6.5×98.2×20cm

材质:金属古砚台

作者:林岗 杭州雕塑院院长 

《听海》以坚硬的金属材料幻化出音乐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感受。作品如乐器的造型,从砚与琴中,艺术家不但借鉴其造型,还吸收两者的文化喻意。作品中琴和砚的造型,是形无形,象无象,声无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特别是老庄精神的对立相生观念在此得以体现。

 

 

作品名称:《海思--舞》  尺寸:180×98cm

材质:不锈钢

作者:卢征远 中央美院教师 

本次作品以自延绵不息的山川水流为主体造型,“山”象征责任,敦厚豁达;“水”象征财富,通融万物。通透部分造型灵感来源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亦是汇通古今、贯穿国际,此处寓意一条永恒开拓、面向未来的通达之路。

 

 

作品名称:《创世纪》  尺寸:212×82×48cm

材质:铁片拼焊

作者:任戎 德籍华裔艺术家,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总监

艺术家从中国的《山海经》,古埃及、古希腊文化、三星堆文明,还有皮影、青铜器和汉画像砖中借鉴形象,通过对钢铁的镂空铸造,艺术家把人、动植物、日月星辰等形象以及各种文化符号结合于一体。本作品以坚硬质地的材料创作出柔和空灵的造型,以抽象和概括的语言阐述世界之初。人类生生不息、自然轮回,男性、女性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意为人类社会的创世纪。

 

 

 

作品名称:《浪花》  尺寸:62×120×52cm(深色铸铜) 

尺寸:72×94×78cm  

材质:深色铸铜、3D打印

 

作者:隋建国 原中央美院雕塑系系主任、博导

艺术家抓起一块泥,用自己的掌心将一块泥巴攥紧,然后再打开手掌,手心里泥块以自己的造型,呈现出艺术家掌心的空间形状。这就是“手迹”(英文名字:planting trace")系列作品原始泥稿的制做过程。原始泥稿只是作品与古典泥塑相同的一部分。不同的是,这块印着艺术家手迹的泥块,还要被用号称4.0工业技术的3D扫描技术处理放大,并以3D打印技术打印成为一米的尺寸。然后再用青铜铸造完成最后的硬质材料加工。作品造型充满着偶然性和随机性,艺术家的手纹在作品的表面展开,像流水,像海面,像风吹过树梢。

作品以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形式,塑造了浪花的形象。随着科技进步,整体文明的技术升级,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如同2个巨大支柱,在无数个体的推动下,崭新未来正在开始。

 

 

作品名称:脱胎换骨·短松  尺寸:180×170×135cm

材质:不锈钢

作者:史金淞 中央美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2005年开始收集因各种原因故凋零散落的树木残枝,直接运用螺丝、螺杆等国际标准链接件将其榫结重构成各种具有中国传统人文属性的树木样式,以一个纯物质的精神救赎,为全球化时代的思想再生产提供一种东方式的角度和契机。《脱胎换骨·短松》是这个作品系统的最新的艺术实践,松树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象征,所谓“松之生也,枉而不曲,如君子之德风也。”脱胎换骨成不朽的文化再生基因,用全球化的通用零件直接重构全新的思想生产。以一种永恒的精神象征继续生动鲜活的延续着生命。树枝与树枝之间的螺丝,链接点等并不是特别定制的,它们全部采用国际标准件,其中,最大的链接件学名叫“直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买到这些零件。这些由内在的自我文化观照到进而形成的外在的文化生产和实践,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审美系统,既散放着自我浓郁的独特气息,又自然地和世界各种文化“直接”进行无阻碍的交融。这应该就是传统中天人合一的东方气度和美学境界吧。《脱胎换骨·短松》是一件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作品,是全球化思想再生产重要的东方文化基因。

 

 

作品名称:《孔子》  尺寸:高218cm

材质:铸铜

作者: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

吴为山雕塑作品不仅有刚柔相济的鲜明个性,有含蓄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国文论中分析文艺之美有阳刚和阴柔之分,阳刚之美是一种壮美,它雄浑刚劲;阴柔之美则是一种幽美,它温婉柔和。两种风格的美均发自“天地精英”。艺术家得其一者,即有特点,而能兼有二者,则为大家风范。吴为山的雕塑艺术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很值得赞赏的。形神兼备是他追求的目标,但他不是拘谨的写实主义者。他的作品与其说是以形写神,不如说是“以神写形”更为恰当。

作品《孔子》的造型正是形神兼备的。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一座巨山,艺术家通过写意的雕塑手法,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理解融入到泥和青铜的可塑性中,创造出这尊有灵魂、有温度的孔子像。作品形象传达出了孔子其人像的正气,乃中华文化厚重的大象,孔子塑像微笑的表情,似传递着其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哲学观。

 

 

作品名称:《巨浪》  尺寸:高90×86×86cm  基座101×100×100cm

材质:不锈钢

作者:吴达新 著名青年艺术家 

作品源自艺术家的祖辈父辈传承下来的对大海特殊的情愫。艺术家出生在福建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大海曾为这座城市带来空前的繁荣,留下了无数文化交往的遗迹。今天的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大海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艺术家用大海翻滚的一瞬凝固成雕塑来告示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同时也是这个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表征。

 

 

作品名称:《弄潮儿》  尺寸: 154×67×43cm

材质:铸铜

作者:吴静茹 荷兰籍著名艺术家 

本作品塑造了一个舞者形象。同艺术家的很多雕塑作品一样,这个姿势优美的舞者也长着一对翅膀。青铜质地材料表现出衣衫的丝绸般飘逸。作品把西方的铜雕技法与东方的内涵巧妙结合在一起。材料和造型体现了刚中有柔,对立统一的‘融汇’境界。作品表达了当风雨大浪来袭,民族毫不惧怕反而抓住机遇振翅迎接这个世界,铸造自己的未来和梦想。

 

 

作品名称:《日光听涛》  尺寸:442×702×20cm

材质:铝板着色

作者:杨冬白 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主任、获全国美展金奖

《日光听涛》描摹了厦门最具代表的地理文化坐标——日光岩山水图。日光岩峰峦挺秀居中,轮廓线条流畅精炼,形态端庄稳定;大海概括地以祥云纹表现,意蕴祥瑞,彰显传统,在山的映衬下灵动起伏。作品以现代雕塑观念构筑,着色铝板铺叙山水的视野与气概。整体呈现墨色晕染、流线丰富的立体感,兼有考虑公共空间通畅性。铝板质感与流线轮廓、墨色晕染相容并济,构成独特的视觉张力与情感意蕴,既有磅礴大气的动感神韵,亦具庄重典雅的静观品格。

 

古瓷

 

中国是古陶瓷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史也是古陶瓷的诞生、应用、发展史,因而,世界各国一致认可,将中国作为陶瓷的代名词,均为CHINA。特别是从唐朝开始,朝廷专门设立为皇家享用的官窑--“大盈库”后,中国官窑瓷器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精细美的程度,此后,出现了几个里程碑式的时代,第一个顶峰时期,就是宋五大名窑的诞生,随后又出现了几个令人瞩目的高峰期:元朝、明朝、清康雍乾三代,而元朝的代表作就是元青花,明朝最令陶瓷界赞叹的也就是“宣德青花”,到了清康雍乾三代,是集古陶瓷大成的成熟和巅峰期,历朝历代出现过的名品都得到了再现,而且很多作了提升和发展,今天我们借金砖峰会的机会,精选陶瓷史上巅峰时期的代表作展示给大家,从中可以亲身体会到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辉煌面貌!

 

(以下瓷器按照年代排序)

 

 

作品名称:宋汝窑鼓钉洗(960年—1279年)

尺寸:口:12.6cm  高:6cm   底9.6cm 

宋代著名瓷窑之首,据史料记载:釉掺玛瑙,淡淡的天青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特殊风格。该洗早年出土,曾入藏明宫,配以精致的黄花梨底座。底座由三只菱角相连,寓意心诚则灵!

 

 

作品名称:宋官窑贯耳尊(960年—1279年)

尺寸:高23.5cm  口8cm  底径9.6cm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造型仿春秋青铜器,青铜贯耳尊是春秋时王公贵族玩游戏的一种投壶,离壶一丈开外,用箭向壶投择,中耳内为上,壶口为中,壶外为下也!到了宋代用瓷仿此则为陈设观赏!釉色似凌晨的天空,幽蓝而深邃,给人的心灵怡静而淡然的美感!

 

 

作品名称:宋哥窑贯耳瓶(960年—1279年)

尺寸:口1.8cm   高9.2cm  底3.4cm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造型仿西周青铜礼器,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以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的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釉面遍布“金丝铁线”开片,该哥窑贯耳瓶造型小巧玲珑而具恢然之气势!

 

 

作品名称:宋定窑划花葫芦瓶(960年—1279年)

尺寸:口:3cm  高:28cm  底:6.5cm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以盛产白瓷风靡一时,对南北各地瓷窑有很大影响,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代表了吉祥快乐,也是定窑中的珍稀之物!

 

 

作品名称:宋钧窑长颈瓶(960年—1279年)

尺寸:口:3.5cm  高:16.5cm  底:6.5cm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瓷奇妙之色在于烧制中自然形成的窑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现象:故世上绝无相同之两件钧瓷,民间历来有"纵有家财万千,不如钧瓷一片"之盛誉。

 

 

作品名称:宋建窑鹧鴣盏 (960年—1279年)

尺寸:口:12cm  底:4cm

宋建盏历来被古陶瓷界遵称为“未列入五大名窑却胜过名窑”!鹧鸪盏为点彩窑变鹧鸪斑,极为罕见, 瓷坛素有"黑牡丹"之称,据说是宋徽宗斗茶时追求的一种空灵神秘的意境!

 

 

作品名称:元青花鱼藻纹铺首罐 (1736-1795 )

尺寸:口15.5 × 高38 × 底19cm

盛器。盘口处饰一周菱形几何纹,颈、肩部分饰缠枝菊纹、缠枝莲纹;腹部主题纹饰为鱼藻纹,鱼穿梭于莲、藻之间与“荷叶莲花浮萍”正是“和平清廉富贵”的寓意。

 

 

作品名称:明宣德青花缠枝花梅瓶(1426-1435 )

尺寸:口7.5× 高42.5 × 底15cm

 宣德青花是瓷坛史上一个里程碑,缠枝纹是中国传统纹饰的一种,又称"缠枝花"、"万寿藤",有永远常青、连绵不断的吉祥寓意,宣德年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我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联糸最为密切的时期。

 

 

作品名称:清雍正粉彩春色满园胆瓶(1723-1735)

尺寸:口2.5× 高42× 底9.6cm 

步入清代盛世的雍正一朝,据记载雍正皇特痴迷瓷器,对官窑瓷器的制作亲历亲为,细到连瓶口的大小,瓶颈的高低都有祥细的御旨,它的粉彩、五彩、珐琅彩均独步瓷坛,成为收藏界竞相追逐的对象。

 

 

作品名称:清乾隆黄地青花缠枝纹贯耳六方瓶(1736-1795)

尺寸:口13.5× 18×高45×底15×20cm 

陈设器、瓶体呈扁六方形,口外撇,长颈,直颈内弧,折肩,腹微鼓,腹下内收为阶形圈足。颈部有对称贯耳。口沿下绘有回纹一周,其下及圈足上绘折枝花卉,颈绘海水纹,瓶体各面绘牡丹花纹和番莲纹。底足内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作品名称:乾隆豆青釉大肚尊(1736-1795) 

尺寸:高 62.5cm, 口径24.5cm    数量:2 

 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2021/02/23
收藏